兔年白酒业景气度持续高企
2011年,消费结构升级继续带动白酒市场的旺盛需求,白酒行业景气度持续高企,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均创10年来新高。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1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完成总产量911.29万千升、工业总产值3386.6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28%和41.01%;1月-10月实现销售收入2938.36亿元,同比增长39.15%;利润430.09亿元,同比增长48.97%。
白酒产业以其良好的成长性和稳定性继续整个酒类行业,其主要表现为一线品牌和中高端白酒的量价齐升以及二线品牌的强势崛起;各类资本的大量涌入,促进白酒产业的结构调整;白酒股市逆市飞扬,市场表现引人瞩目。
"百亿俱乐部"扩容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琦向记者介绍,继茅台、五粮液、洋河之后,2011年,泸州老窖和郎酒销售收入也双双突破百亿,由此,中国白酒"百亿俱乐部"成员将扩容至5家。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贵州茅台集团2011年完成白酒总产量6.3万千升,同比增长20.65%;其中,茅台酒产量突破3万千升,同比增长14.24%;实现销售收入(含税)237亿元,同比增长52.2%;实现利税176亿元,同比增长45%;集团公司资产总额达到430亿元,增长35%。
五粮液集团2011年销售收入有望在2010年403.61亿元的基础上突破500亿元,白酒主业的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00亿元。
截至2011年12月26日,郎酒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00亿元。
此外,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湖北稻花香集团,其白酒销售也直逼百亿大关。
而据山西汾酒内部人士透露,汾酒集团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并将在2012年提前实现原定到2015年的100亿元销售目标。
与此同时,安徽古井贡、迎驾贡、金种子,江苏今世缘,内蒙古河套,河北衡水老白干,湖北枝江、白云边,四川丰谷等众多区域名酒企业也纷纷进入20亿、30亿甚至40亿量级,成为追赶"百亿俱乐部"的"种子选手"。
产区领跑产能"大跃进"
2011年,以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为目的的白酒产区无疑成为白酒行业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
长期以来,白酒因"限制性发展"产业的身份,在很多地方不被重视。近年来,白酒的境遇正在被改变,而其背后的推手即是白酒各主要产区的地方。
在白酒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合谋"的白酒产区规划和建设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目前,先后有四川、湖北、江苏、山东、贵州、云南、河南等多个省区宣布将白酒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白酒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四川宜宾建设"中国白酒之都";泸州市致力于打造"中国酒谷";四川省也积极规划并系统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产区、"长江上游白酒经济带和千亿产业的建设规划"系统工程;山东出台"山东省白酒产业振兴和调整指导意见";湖北出台《关于促进酒业发展的意见》;贵州出台《贵州白酒品牌基地建设方案》,擎起"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大旗,并规划到2015年将茅台镇居民全部搬迁,给茅台酒生产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江苏整合洋河、双沟两大名酒资源组建苏酒集团并致力打造"宿迁酒都"等,这些以地市甚至省级为主导并直接推动的白酒产区规划,以期通过强化"产区"模式实现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鼓励和推动本地区白酒业发展。
业内专家分析,中国白酒行业正面临着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国际化竞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产业集群化的优势必将日益彰显。随着中国白酒区域集群效应的日益凸显,其受益者并不仅仅是该区域内有限的几家企业,更有助于酿酒行业整体的良性发展,中国白酒或将进入"产区"式发展的新时代。
然而,也有行业人士对此表示担忧,在缺乏系统的区域产业规划、严谨的产能和市场容量调研情况下,"大跃进"式的白酒产区发展步伐显得仓促。过度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得众多酒企借机圈地扩能,在产能扩张远超需求增长的状态下,必将加剧市场竞争。